新冠疫情下北京文化产业如何面对挑战与机遇
2020-02-17 197
◀ 受疫情影响,北京文化产业整体规模阶段性承压,但游戏、在线视频等行业呈现出火热行情。预估2020年四个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的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5.2%、7.7%、8.6%以及9.9%。
◀ 实体文化空间空置率高企,不少园区空置率已超20%,逼近30%盈亏平衡红线,且高换手率进一步削减园区收入;线上文化经济则逆势火爆。
◀ 北京TOP50上市文化企业的总市值1个月内小幅下挫1.58%,最大利好来自于文化传播渠道行业,总市值相比1个月前增加了5.64%,其他行业均不同程度跳水。
◀ 消费、投资、贸易三驾马车动能受挫,文化消费首当其冲,疫情后有望实现报复性反弹。
◀ 文化企业现金流压力不断加码,法律风险有所上升。
◀ 为确保文化产业平稳运行,北京已打出资金补贴、延缓缴费、简化流程在内的一套抗疫“组合拳”。
◀ 北京有待在降低政策兑现时滞、加强企业融资支持、开展行业互助自救、发展线上经济、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继续发力,精准谋划,共克时艰。
一、疫情之下文化产业“凛冬”中孕育“春晓”
(一)整体规模阶段性承压,细分市场结构性对冲
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文化产业错失春节旺季,整体发展阶段性承压,虽然游戏、在线视频等部分数字文化业态逆势大涨,但预计短期内文化产业整体将受到一定冲击,下行压力将在全年分阶段释放。根据钟南山院士的预测,新冠疫情高峰将会在2月中下旬出现,4月前可能结束,因此预计疫情对经济、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将集中于2020年一季度,二季度经济运行有所恢复,三季度后回升。即新冠疫情周期滞后于2003年“非典”疫情一个季度。一方面新冠疫情严重程度超过当年“非典”、当前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减弱;另一方面游戏、在线视频等行业迎来空间的爆发,又远非2003年“非典”时期可以比拟,因而相比“非典”,当前文化产业有利空、也有利好。故参照“非典”时期北京GDP增速变化,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进行粗略估计,预估2020年四个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的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5.2%、7.7%、8.6%以及9.9%,单季收入在一季度呈现局部低谷,随后慢慢恢复增长。
从文化产业细分行业来看,游戏、在线视频逆势上扬,旅游、影视迎来“寒潮”。
游戏行业强势领跑。疫情以来,宅居模式让游戏成为普罗大众的娱乐首选,游戏产业逆势上扬。手游方面,《王者荣耀》除夕当日流水高达20亿元,创下单日收入最高纪录,《和平精英》服务器罕见卡崩,《瘟疫公司》登顶APP Store付费榜;主机游戏方面,任天堂Switch游戏机、索尼PS4游戏机销量交出亮眼成绩,《健身环大冒险》供不应求,价格轻松实现翻番。刚从版号紧缩、监管趋严风潮中挣扎恢复的游戏产业,在疫情中迎来“躺赢式”短期爆发,但游戏精品化、两极化的长期基本盘仍保持不变。
在线视频行业流量大增。由于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,徐峥导演的《囧妈》与字节跳动合作,在抖音、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免费播放,创新模式吸睛无数,三日播放量超6亿。同时,随着消费者闲暇时间由短及长,长视频平台流量大幅提升,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、芒果TV的会员收入有所增加。在线视频平台收获短期红利,从长期来看,有望提升自制内容的持续供给实力。
旅游行业迎来至暗时刻。2019年春节期间,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约4.15亿人次,全国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,而今年旅游景区全面关闭,节庆旅游活动基本取消,旅行团和酒店订单陆续退订,旅游行业几乎全面停滞。因此,短期内,旅游行业损失惨重。2003年“非典”疫情过后,2004年全国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6.67%。可见,从长期看,被暂时压抑的旅游需求会延后兑现,旅游行业将实现快速回复。
影视行业坠入冰点。在疫情围城下,《唐人街探案3》《姜子牙》《夺冠》等7部“史上最强春节档”电影全部退出,情人节档期同样铩羽而归,预计2020电影票房损失逾百亿。同时,影视拍摄和制作中止,疫情已波及影视投资、拍摄、制作、宣发、院线等产业链全线,影视行业“春寒”已至。伴随中小影视企业加速出清,长期来看,影视行业集中度提升、影视作品去“大场面”的趋势会逐渐显现。
(二)实体文化空间空置率高企,网络经济线上救场
人流管控措施之下,电影院、实体书店、剧院、KTV等文化消费空间停工停业,文化产业园区、孵化器等文化生产空间暂缓开放,实体文化场所空置率持续攀高,实体文化经济风险加剧。据调研,伴随经济下行压力,2019年起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空置率、换手率有所上升,疫情令园区经营更是“雪上加霜”,租金收入压力不断加码。目前,不少园区空置率已超过20%,甚至逼近30%盈亏平衡红线;换手率高企则致使租户免租期叠加,进一步削减了园区收入。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,“政府30%,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的免租奖励”并不能完全冲抵园区运营方因租金减免带来的收入下跌,且政策兑现存在时滞,给企业现金流带来较大压力。
相反,线上文化经济逆势火爆,文化需求转移至游戏、短视频、直播等业态,数字文化业态活力持续迸发。
(三)北京文化资本市场受影响,企业市值小幅下降
对比1月14日、2月14日的全国市值TOP50文化企业的市值可知,50家企业的市值由1.41万亿增至1.42万亿,增幅达1.13%,呈现小幅上扬态势。疫情对全国文化资本市场影响整体偏中性,行业内部存在结构性对冲,但后续资本市场是否面临明显下跌甚至是冲击还有待时间验证。
从细分行业来看,在全国市值TOP50文化企业中,文化装备生产、文化消费终端生产、文化传播渠道、创意设计服务4个行业的市值有所增加,增幅分别为8.4%、6.5%、3.0%以及0.53%,表明全国范围来看,以上4个行业的文化上市企业受疫情冲击不大,继续释放无线耳机、高端显示技术等领域的股价红利。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、新闻信息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3个行业则市值有所下跌。从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来看,虽然三七互娱、完美世界、游族网络等数字文化企业市值不断攀升,但宋城演艺、光线传媒、华谊兄弟等影视演艺企业市值缩水严重,带动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整体下滑。
对比1月14日、2月14日的北京市值TOP50文化企业的市值可知,50家企业的市值由5821.26亿降至5729.53亿,降幅为1.58%,疫情对北京文化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,上市文化企业市值有所缩水。
从细分行业来看,在北京市值TOP50文化企业中,文化传播渠道的市值相比1个月前增加了5.64%,新闻信息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、创意设计服务、文化装备生产、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的市值均有所下跌。北京聚集了大量影视、新闻出版类上市企业,包括万达电影、中国电影、光线传媒、中国出版等,分布于新闻信息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、创意设计服务等行业,疫情期间市值跌幅较大。此外,利亚德等文化装备生产企业由于上下游企业停工,原材料供应和物流运输存在压力,利空因素冲击股价表现。
(四)消费、投资、贸易三架马车动能受阻
文化消费受到严重影响,疫情后有望报复性反弹。新冠肺炎疫情恰逢春节文化消费高峰,受人口隔离防控措施影响,文化消费首当其冲。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、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类值同比增速均迅速下滑,而在疫情即将结束的6月之后实现报复性反弹,同比增速超过正常水平。因此,短期内,文化消费受到严重冲击,但疫情后,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快速释放,消费信心不断提振,文化消费有望实现报复性反弹。
文化投资规模短期下滑。疫情之下,庙会、灯会、演出等文化活动基本中止,影视拍摄制作全面暂停,前期投资回收困难加大,未启动的文化投资项目则由于不确定性加大而无法推进。因此,疫情期间,文化投资规模会有所下滑,疫情过后,随着延期投资项目恢复推进,文化投资将有所回升。
文化出口规模增长受限。从国外来看,越南、俄罗斯等部分国家采取了关闭边境口岸、暂停国际航班往来、限制入境等措施,此外,逆全球化势头不减,中美贸易摩擦风险持续;从国内来看,大量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停摆,会议展览大多取消。多重内外因素叠加之下,短期内,文化产品出口和服务出口的增长势头可能有所收敛,但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出口不会受到太大波及。
(五)文化企业现金流吃紧,法律风险不断累积
疫情之下,人口的大规模流动、聚集受到控制,文化生产和需求基本停滞,文化企业日常经营受到冲击,销售收入骤减,房租、工资、利息等刚性成本居高不下,部分企业现金流告急,资金链岌岌可危。疫情叠加经济逆周期压力,“活下来”成为每个文化企业的关键挑战。
此外,疫情“黑天鹅”导致文化企业的法律风险不断累积。旅游团票退订、电影撤档引发的合同履行风险,员工染病工伤认定引发的劳资纠纷风险,以及经营不善引发的债务风险和破产风险,均会对文化企业的合规经营造成冲击。
二、北京已打出抗疫政策组合拳
目前,北京已陆续颁发一系列政策措施,并推进相关政策加速落地,以减弱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。
一是“资金补贴”,加速文化产业“投贷奖”及“房租通”的资金审核及下发,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补贴,同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,对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企业提供信用贷款、调整还款计划或降低担保费率。
二是“延缓缴费”,适当延长文艺演出、影视剧院等行业企业的应缴社会保险费,延长纳税申报期限等。
三是“简化流程”,开展网络视听备案审核等线上办公服务,并压缩审核时间。
据调研,即便北京已打出强有力的抗疫组合拳,文化企业、文化产业园区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。为进一步应对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冲击,确保北京文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,可以从融资支持、行业互助、发展线上经济、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继续发力。
(一)降低政策红利兑现时滞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,虽然北京已出台了诸多力度大、针对性强的疫情防控优惠政策,但不少园区的现金流状况岌岌可危,或许等不到政策兑现就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。建议政府加快兑现政策红利,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各项政策落实、落地,让园区尽快享受到资金扶持,保障持续健康运行。
(二)加强企业融资支持针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文化企业,尤其是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,首先引导政策性银行、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支持金融科技平台发挥作用,建立特快审批、放宽绿色通道,提供差异化优惠利率,不得盲目抽贷、断贷、压贷,对到期还款困难的,酌情予以展期。其次,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,免除担保缴纳义务。最后,研究建立疫情扶持基金、政策性保险产品,打出疫情防控金融组合拳。
(三)开展行业互助自救鼓励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、行业上下游之间开展互助自救,鼓励头部文化企业为供应商、销售商提供零息或低息贷款,实施租金减免、应收账款延期等帮扶措施,创新利用员工“共享”、物流网共享等合作模式,实现文化企业联合抗疫,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例如,横店影视城承诺在停拍期间免除拍摄基地、摄影棚的相关费用,降低行业运行成本。
(四)拥抱线上经济浪潮新冠疫情让线上经济活力快速迸发,在形势倒逼下,旅游、演艺、工艺美术、影视等行业要深刻拥抱线上经济,开发“非接触式”产品服务解决方案,实现现有业务的数字化、网络化迁移。游戏、动漫、数字阅读等数字文化产业要抢抓机遇扩宽用户圈层,持续加大优质内容的创作,强化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全息投影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,推进电竞、知识付费、云游戏、独立游戏创新发展,提升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力。
(五)促进文化消费回升疫情期间,鼓励受影响的文化消费相关企业打磨文化产品,加强人才培训及创新研发,预判疫情过后消费者偏好特征并调整业务线。疫情过后,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,要梯次化有序引导文化消费场所恢复经营,加强文化消费惠民措施的针对性,助力受损企业改善现金流,重塑文化消费对北京文化经济的造血功能。
(信息来源:蓝色智慧 微信号BW_BlueWisdom)